伯利茲 (英語:Belize),又可稱為貝里斯 ,前身為英屬洪都拉斯,是中美洲東海岸的一個獨立國家。伯利茲北部與墨西哥接壤,南部和西部與危地馬拉接壤,東部瀕臨加勒比海。它的領土長約290公里(180英里),寬約110公里(68英里)。
伯利茲的面積為22,800平方公里(8,800平方英里),人口為387,879(2017年)。它是人口和人口密度最低的中美洲國家。該國人口增長率每年為1.87%(2015年),人口增長率是該地區的第二高,也是西半球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。
伯利茲擁有由多種文化和語言組成的多元化的社會,這反映了其豐富的歷史。英語是伯利茲的官方語言,而伯利茲 克里奧爾語是當地人非官方的母語。超過一半的人口能夠掌握多種語言,西班牙語同樣是常見的非官方語言。
伯利茲被認為是中美洲國家和加勒比海沿岸國家,是加勒比共同體(CARICOM),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(CELAC)以及中美洲一體化體系(SICA)的成員。伯利茲是一個英聯邦國家,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其君主和國家元首。
伯利茲以其九月慶典,廣泛的礁石珊瑚礁和蓬塔音樂而聞名。
英語名稱為“Belize”,西班牙語名稱為“Belice”。伯利茲舊稱“英屬洪都拉斯”(British Honduras),1973年后改稱今名。國名名稱已不可考,但有一說法指出伯利茲此名稱來自于西班牙語發音;另有說法指出可能是源自于瑪雅語中的“belix”,指的是伯利茲河的“泥濘的水”。
1502年,哥倫布曾沿伯利茲海岸行駛,可是他不曾登陸伯利茲。
1511年,首批登陸伯利茲的歐洲人是西班牙船員,但大多數人隨即被當地的馬雅人捉去當祭品或奴隸。其中一名犯人貢薩洛·格雷羅后來和切圖馬爾的領導人納參坎(Nachankan)的女兒結婚,過瑪雅式的生活。他們有三個孩子,成為早期的麥士蒂索人。
1638年,開始有歐洲人居住,但1670年代前都沒有居住超過一年的記錄。這些人大規模伐木,因為某些木材(如墨水樹、巴西紅木)可運往歐洲作染料。1700年代早期,大葉桃花心木成為備受歡迎的輸出品。這段期間亦有不少海盜出沒此地,有西班牙人定居,也有些零星的印第安人攻擊。
當時西班牙帝國容許英國人在當地伐木但不許他們建立殖民地。1798年,英西開戰,駐尤卡坦的西班牙官員派32艘船搶奪當地。9月3日至9月10日,伯利茲海岸戰爭不斷,直到西班牙放棄當地。這就是“Battle of St. George's Caye”。9月10日是伯利茲的國定假日,以紀念“Battle of St. George's Caye”。
18世紀末,英國首次派官員駐留當地。1840年,英國正式將伯利茲視為殖民地。1862年劃入王家殖民地,稱為“英屬洪都拉斯”。
根據英屬洪都拉斯1904年人口普查,當時主要城市的人口是:
伯利茲城:9969
斯坦克里克鎮(Stann Creek Town):2459
科羅薩爾:1696
奧蘭治沃克:1244
蓬塔戈爾達:706
圣伊格納西卡育(San Ignacio Cayo):421
猴河鎮(Monkey River Town):384
馬林斯里弗:243
1964年1月,采用議會制度的完全自治政府成立。1973年6月,這個地區的正式名字從“英屬洪都拉斯”改為“伯利茲”。
伯利茲城位于中美洲東部沿海,西北與墨西哥相鄰,西南與危地馬拉接壤,東瀕洪都拉斯灣。海岸線長約320公里,沿海多島嶼;境內多山地、沼澤和熱帶叢林。地形大致可分為南、北兩部分:南部地形為山地以瑪雅山脈為主體,山脈為西南-東北走向,其支脈科克斯科姆山的維多利亞峰海拔1121.97米,為全國最高峰;北部和沿海地區地勢低平,平均海拔不到61米,其中大部分是沼澤。莫潘河和伯利茲城河為主要河流。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,其余大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,全年分為干、濕兩季,3-5月為干季、6-11月濕季。年平均氣溫攝氏17-25度,年降水量北部約1350毫米、南部則高達4575毫米。森林覆蓋率占全國面積70%以上。夏秋兩季常有颶風侵襲。